藏南始新世桑桑和打拉地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年龄及其意义——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作用的响应 | |
谢克家 | |
Subtype | 硕士 |
Thesis Advisor | 刘静 |
2010-07 | |
Degree Grantor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Place of Conferral | 北京 |
Degree Name | 硕士研究生 |
Degree Discipline | 构造地质学 |
Keyword |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 冈底斯带 北喜马拉雅带 桑桑林子宗火山岩 打拉岩体 |
Call Number | S000038 |
Abstract | 本文通过对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的桑桑地区林子宗火山岩和北喜马拉雅穹窿带的打拉岩体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桑桑林子宗火山岩形成于49.85±0.92Ma,可能代表着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片段离或变陡导致软流圈地幔的上涌,进而导致经历过俯冲交代作用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岩浆在近封闭条件下发生高度结晶分离作用的产物;(2)打拉岩体由二云母花岗岩组成,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高Sr含量(为355~416ug/g)和Sr/Y的比值(59.1-71.5)、高La/Yb比值、低Y及HREE亏损。推测该岩体是在较高压力条件下,在主碰撞带的前缘,由于俯冲在拉萨地体岩石圈底部的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断离或变陡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诱发冈底斯岩浆岩带在~50Ma发生大规模的火山作用、岩浆底侵作用和混合作用。而与主碰撞前缘冈底斯带大规模岩浆活动相对应,出于碰撞带下盘的藏南北喜马拉雅地区由于持续的挤压作用,进而导致地壳加厚,并与~44Ma发生下地壳深熔作用,形成埃达克质花岗岩体。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于始新世时期(50~40Ma分别出现幔源岩浆活动和下地壳深熔事件,可能是陆陆碰撞过程中岩浆活动典型特征,对于系统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的岩浆活动分布、演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
Department | 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 |
Subject Area | 地质学 |
MOST Discipline Catalogue | 理学::地质学 |
Pages | 71 页 |
URL | 查看原文 |
Language | 中文 |
Document Type | 学位论文 |
Identifier | http://ir.itpcas.ac.cn/handle/131C11/1313 |
Collection | 图书馆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谢克家. 藏南始新世桑桑和打拉地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年龄及其意义——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作用的响应[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
Files in This Item: |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